《“人工智能+交通运输”实施意见》场景赋能深度解读

2025-10-15


《“人工智能+交通运输”实施意见》场景赋能深度解读

2025年9月26日,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数据局等七部门正式发布《关于“人工智能+交通运输”的实施意见》以下简称《意见》。这一政策文件以“技术驱动+场景牵引”为核心逻辑,明确了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的路径,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,助力实现“人享其行、物畅其流”的美好愿景。


《意见》以七大典型场景为突破口,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从单一环节向全链条渗透,形成“技术-场景-产业”的良性循环。

一、组合辅助驾驶货车智能驾驶与车路云协同

1、技术路径。利用高速公路ETC门架布局车路云协同感知系统,通过多杆合一、多感合一模式,实现货车编队行驶、动态路径优化。实践案例:京津冀、长三角地区已开展大通道货车智能驾驶示范,利用既有设施降低部署成本,提升物流效率。

2、行业影响。推动货运行业从“人力密集”向“技术密集”转型,预计可降低15%—20%的运输成本。

智能铁路—具身智能列车与全链条运维

1、技术突破。研发自感知、自学习、自运行的动车装备,推广列车智能驾驶、群组运行控制技术,实现故障自检测、自诊断、自修复。

2、标准建设。优化中国智能铁路标准体系,覆盖通信信号、牵引供电、工程装备等八大领域,加速智能示范场景赋能。

3、经济价值。以京张高铁为例,智能运维系统使设备故障率下降30%,维修成本降低25%。

三、智慧航运港口自动化与内河船舶自主航行

1、港口升级。推进智能感知网络建设,实现码头设备自动化改造,例如青岛港已建成基于“数据大脑”的综合管理系统,运营效率提升40%。

2、内河创新。开展内河货运船舶自主航行工程,推广智能船闸集中控制技术,长江航道船闸智慧化升级后,通航效率提高35%。

3、安全监管。建设智慧海事监管系统,实现区域水上交通组织一体化,事故率下降50%。

四、智慧民航无感通行与飞行流量管理

1、旅客体验深化生物识别、智能安检技术应用,例如广州白云机场“无感通关”系统使单日客流量处理能力提升2倍。

2、运行优化探索人工智能辅助飞行流量管理,通过航迹预测技术减少航班延误,预计每年可为行业节省成本超百亿元。

3、监管升级打造民航智慧安全管控体系,实现风险主动感知与精准防控,事故征候率下降60%。

五、智慧邮政末端配送与地址编码标准化

1、设备创新推广轻量化智能路面检测车、桥梁巡检机器人等装备,提升基础设施监测效率。

2、服务升级鼓励城市开放路权,推动无人机、自动配送车规模化应用,例如杭州“最后三公里”智能配送覆盖率已达85%。

3、数据互通推广通用寄递地址编码,实现企业间信息连通,降低分拣错误率至0.1%以下。

六、智能建养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

1、监测预警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服役性能智能监测系统,例如港珠澳大桥部署的传感器网络可实时预警结构损伤,维护成本降低40%。

2、装备研发推广桥梁巡检机器人、水下探测机器人,替代人工高危作业,事故率下降90%。

3、数字孪生通过智能测量技术实现道路高精度地图动态更新,支持自动驾驶车辆实时定位。

七、联程联运一单制与枢纽集群协同

1、服务创新推进综合运输服务“一票制、一单制”,以区块链技术实现运输电子单证互认,跨境物流时效提升50%。

2、枢纽升级推动人工智能与枢纽规划深度融合,例如上海虹桥枢纽通过智能调度系统,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零换乘,客流吞吐量增长30%。

3、绿色转型支持枢纽集群近零排放,通过智能能源管理系统降低碳排放25%。



分享